31.3.05

無題


人在甚麼時候會變得無恥。世界除了無恥還可以怎樣。這是自覺還是犬儒還是見怪不怪。為甚麼會有車為甚麼會有路。為甚麼車和路都可以不停的展現自己——有人在看的。是自己和外在世界斷裂還是自圓其說的假設。皇恩浩蕩能讓我在惠康找到十元四罐的啤酒。為麼甚有啤酒三十元一瓶而我儘在喝十元四罐而一晚十五元都不夠。蝴蝶喝醉了還有沒有翅膀。別人裝模作樣談家國大事我是否也要挺起精神湊熱鬧。在厮殺在鬱悶在若幹的人呀我其實不想虛偽所以只好冷漠。選擇不只兩個但奇怪它們特別吸引。下微雨了為甚麼我剛要離開。電話一通要改變主意或者毫無難度。反正無法避開而且見的都以尻人佔多數。與滿車的乘客同座竟然自以為孤獨。買了一屋的書然後說沒時間讀還要把本雅明都搬出來。在齊澤克的名字後面與人打抽象的架。實在太爽。日復日的見客但有人敢說都是認真的嗎?說認真無緊要但可以有配樂嗎。飄虫不見了我們好像獨愛donor。但我可以選dj shadow的organ donor嗎。除了語帶相關的字不選其他我會手足無措。認低威是大忌但顯然不是人人都可以願意理。相反就是自認擦咭額歷來最高但不願說有多少壞賬。就如有些名字我絕口不提。口部微張就表示了情緒速度和視覺。白裡透紅卻是眼光的對象嗎。當痰罐放在厠所外它的功能難道不可疑。朋友朋友朋友請冷酷的將我取代。因為內向所以放肆算不算矛盾。按你的高見哪相反呢。相反的人總以再相反一次的方式令人齒冷。不打出這堆廢話我還能否算是人。

30.3.05

除了結局的《鍚鍚又如何》

都覺得奇怪,ken loach的大名一直如雷貫耳,專拍社會被壓迫的邊沿階層、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大量非倫敦劍橋的標準英語(sweet sixteen中口語對白之精彩,便教筆者大開眼界)等等等等,但真的去看他的電影,卻又給他的戲劇元素擠得幾呼吃不消。許多角色建立,到由其典型處境典型人物引發的矛盾,最後到消解危機,好像都完全符合(或許不少人都認為有濃重的大眾文化意識形態味道的)普通平凡戲劇的要求,而沒有從講故事的方法,鏡頭的運用等推進情,總之一切都彷彿有規有距,金字塔般往上移。今天在網上到處找他的生平,才發現他是當電視台的導演出身的,除了影外,拍過無數的電視片集(其中一套有關露宿者的,便直接令到國會需要修改對付露宿者的法例)。

今年電影節看的《錫錫又如何》也不例外,一個自小家庭破裂的白人中學女教師,與一位家庭已在蘇格蘭落地生根四十年的巴基斯坦青年,幾經波折最後能夠團圓結局。一切都好像在意料之中,因為好事當然多磨。巴基斯坦男孩的家庭拉力,與白人女孩對自由戀愛的自然假設,經過了一著火的階段後,愛情便慢慢變成原來社會關係總和的某一小部份。男孩家庭一般會為子女安排不能迴避的婚姻,女孩任教的天主教學校則粗爆干涉她的同居另一半是否教友,又或是,要求將來生出來的孩子必需信奉天主教。而男孩的姐姐又以假設的災難後果,煞有介事的要女慚愧不堪自動消失等等等。一切都是這種男女結合差不多理所當然的事態發展。

但情節和推進雖然可以料到,但分數還是要打給勇於突顯非由人的意志所帶來的矛盾,與及人在這些情境中的絕望反抗。男孩即使備受家庭壓力,但導演還是不願意將男孩簡化成一位單薄的受害者——至少導演還是願意借他的口說出接受家庭的規限,或許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自願成份。男孩的妹妹冒著翻天覆地的險,還是要堅持她自己到愛丁堡升讀她父母反對的大學課程的想法。諸如此類的情節,搞不好會煽情得令人髮指,到底「形勢比人強」是一種很沒成本的批判。但導演不厭其煩的強調這些矛盾和絕望,難以解釋,卻像夾縫中的一扇光,叫人相信導演的由衷焦慮。

電影的結局,當然很惹人懷疑:自由戀愛的最終大勝。男孩的確是不顧自己家庭的期望和要求,雖千萬人吾獨往的回到白人女孩身邊,但這是否便意味由女孩所指涉的西方單子式的愛情的無往不利呢?我想即使導演的動機如如此,女孩相對於男孩較為平版的描寫,最終都令這種動機必然失敗:導演似乎希望以女孩說明個人主義的戀愛觀是怎樣,但相比起男孩因其家庭和文化所導至的爭扎和痛苦,女孩根本說不上有甚麼堅持,而只有反應式的內容罷了。換言之,女孩的角色竟似一件純粹被act upon的生面粉,她要是代表著某種自由戀愛的原則和概念,那也只能佔據回教傳統家庭的對立面,而沒有甚麼本有自足的內容。

我不知道「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經典定義是甚麼,但我希望它是動機上希望捕捉現實之餘,也不會害怕承認現實之難以主題化地被描述。loach一方面不斷九牛二虎地表現現實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卻幾乎無法為這分亂複雜的現實下一句姿態以外的具體分析和判斷,在這不容易調和的落差中,仍能閃亮的似乎便剩下導演不願被現實磨得麻木的樸素不安。

26.3.05

賈樟柯的多重身

今年的電影節已經開幕,碰巧又有ifva,多得女友因工作關係,竟約到正在訪港的賈樟柯訪問。她呼朋喚友,民間記者阿野當然亮出inmedia的招牌做訪問騙簽名。他的電影中,人與時代總是恆久的主題,讀過第一篇有關他的評論,便是李焯桃在《信報》的〈平民史詩〉。但他邊抽煙邊談電影,煙霧裡的賈樟柯,竟然出現了不只一重身影。而這些電影藝術創作者以外的多重身影,卻又猛烈地——而且是有意義地——干擾著電影藝術創作者對不少人來說的天然彊界。

賈樟柯的電影從未在中國大陸上正式公演,本年電影節的《世界》是第一套能出現在各大城市的大銀幕上的片。訪問中,賈談了許多他對電影的看法,如他如何選擇題材、如何理解導演的位置、電影的社會意義、現在中國電影的現況等。但如果一般理解電影只是構思和拍攝電影的過程,與及觀眾在周圍漆黑一片的電影院中所接收到的內容,與賈談了一個半小時,「電影」所指涉的,恐怕不是這些一般意義下的內容。

電影當然是一種表現的媒界,但這媒界似乎需要某些社會文化分析來支撐。當賈樟柯談到在大同拍攝的《任逍遙》時,他便說那是一個靠能源維生的城市,當由中國在發展對能源有需求時,大同的煤爌便成了整個城市的命脈,但這生計來源也令整個城市,與及在城市中的人,起伏於供求和煤價的起跌之中。

而談到流行曲對於他電影的作用時,他竟能提出一套自建國以來的流行歌曲史。他認為改革開放前的流行曲都只有「我們」,而主語不是社會主義便是毛澤東,作為聽眾的「我」無足輕重,當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出場後,人們還在驚覺我的心你的心,有啥重要?八九前後的「一無所有」,便是十年改革開放後一般窮苦大眾對社會的最直接回答。當社會越來越富庶,資訊暴炸得令人團團亂轉迷迷糊糊時,一半是現實一半在期許,大家便聽「跟著感覺走」好了。而《任逍遙》這部片的名字,固然出自任賢齊的同名歌曲,但選它的原因也是來自銳利的觀察。賈說他發現有別於任賢齊的其他歌曲,任逍遙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流行程度,其實比不上在如大連一類不是最繁榮最重要的城市。有朋友甚至讓他看過一報道,說一位青年因打劫給抓了,在寫給媽媽的信中,竟抄了一段任逍遙的歌詞進去。

賈樟柯的社會分析和流行歌曲史,沒有甚麼完整的理論框架概念堡壘。至於是有否過於簡化、斷代是否太過乾淨清晰,當然可以討論下去。但不能否認甚至值得尊敬的,是他的表達不會滿足於個人的符號小天地,更不會羞於召喚社會的呼應。他並不是沒有經歷過窮光屁前路未明的生活,他拍攝第一部片《小武》的第一件事便是和攝影師余力為二人把收到的第一筆錢,都花光買了二十餅菲林——雖然買菲林與把電影拍好並在電影院放映顯然還差天共地。被害妄想的幻覺和仇視並不是小本經營獨立制作的先決條件,獨立制作不是封閉自己拒絕社會的充份理由。

以前唸書時接觸到合作社、社區經濟等對主流資本主義提出質疑的概念時,總是有人漫無目的不懷好意地說:時分卷可以當飯食咩/一齊搬去荒島就work/最後咪又係俾資本主義食左等等等等。彷彿不能以一換一徹底改變,便是摧毀否定任何改變動機的最有力理由。賈樟柯之所以拍電影的出發點很簡單,他說是因為看不到他想看的電影。但解決這困擾他的問題,他的方法不純粹是把自己歡喜的電影拍出來,沒觀眾便嘆懷才不遇。

有幸第一次到電影節參展時,面對幾百部片幾百位電影人,唔見左都冇人知的賈樟柯和余力為甚至在電影院旁的餐廳派發自行印制的宣傳單張。內地的發行商對賈的電影沒興趣,他與他的工作人員可以花半年時間,把各大城市的電影院線分佈搞清楚,然後逐家逐戶的談,談是否可以安排上映,談可以在多少個院放映,談可以放多少個星期,談一天放多少場,談場次安排在早上的十時半還是晚上的九時半等等——鉅細無遺得差點叫人錯認他是機關算盡的生意人企業家。

在訪問中他反覆提到,出路當然包括改變電影院對中國導演、中國年輕導演、中國拍非娛樂片的年輕導演(他自己徹底落網)的偏見,但放棄「電影只能是政治宣傳」的看法而視之為一項產業,與及改革電影的發行系統都是關鍵。將電影視為一項產業等看法固然會引致另一串困難和限制,但最低限度都已走入了社會或可作公共討論的範疇。

無論是投放這些力氣或是將這些力氣與生意人企業家扯上關係,或許都會叫不少人要麼不屑一顧要麼不安惶恐手足無措,畢竟藝術少不免意味「神性」、「崇高」,而它們的邊界和範圍言人人殊,尤其是若世界只有顧影憤世呻到葉落,和印印腳等賣錢的兩種藝術家。

23.3.05

值得欣賞還是原諒——彭浩翔的《av》



看彭浩翔電影過癮的地方,通常都是他電影中煞有介事的態度立場,都是座落在模稜兩可的地方,又或者說,他總有方法不在電影中展示他那手執導筒的作者身影。在他的新片《av》中,他又再一次示範了如何與觀眾捉迷藏:你可能一手擒住了些甚麼,但你能肯定就是他麼?

將小張的帽硬套給小李,一直是彭浩翔拿手好戲。《買凶拍人》將現實上電影的制作過程,以一套電影的形式表達:沒錯他仍是舉起了文本vs現實這經典同時成了濫調的主題,一輪大龍鳳過後,原來的一雙對立的二元,已是不能辨認。《大丈夫》將原來有型有格的黑衣,套在一班只會為背妻偷食而苦心孤詣的小男人麻甩仔身上。衣服穿對了,計劃也夠巧妙周密,但簡化地說,這些形式的極限是甚麼??主題是通天神偷可以、走私軍火更加沒問題,但哪去嫖去滾呢?全片真正的稱得上算一般意義的男子漢,卻是別說咸書,就是連菲傭也再沒機會接近的,髮白牙崩的九哥(沒錯,就是《江湖告急》那任因九)。他也背妻偷食,但他到的是最傳統的夜總會,而為了兄弟能逃出生天,更不惜犧牲自己,斷正在到夜總會「掃場」的老婆黨手上。

現在的人談理想,自知不濟的很流行搬出一套「過程主義」。簡單來說,理想不是能夠達成甚麼,而是結果不論,能夠嘗試過努力過己算是一種理想。《av》簡直是對這種理想觀的一次會心攻擊,將它置於二難之地,令它不知所措臉紅耳赤:要麼便接受理想根本淫穢不堪,要麼便承認色情根本嚴肅崇高。觀眾無論最後義無反顧地肯的,是理想還是色情都難免捉錯用神,因為原來格格不入的都已面目全非了。

電影中一班大學生,以一分賣旦仔的計劃書,高中了政府二十萬元的青年自顧甚麼計劃還未算胡來,還要以那筆錢專誠將一位把天使和魔鬼結合的日本av女優天宮真奈美請過來,好讓他們一嚐與她一度雲雨旳滋味。彭浩翔將這班年青人的決心,與三十年前在維園為釣魚台領土主權拋頭顱灑熱血的另一班大學生相作反差對照,但更著跡的是將兩者的差距拉平:兩者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兩者都需要精密的計算,最重要的是,兩者都是自以為重要,最終都被視一場為燃燒青春的浪漫美夢。電影中一句如金句般反覆被背誦的,便是「當你以為自己己成了世界的中心時,世界便開始原諒你的幼稚和無知」。這句話在電影中最直接的指涉,當然是又南滿心歡喜但又忐忑不安地拿著真奈美的靈符去自學日語,然後發現他三位豬朋狗友原來人手一道。但那句如咒語般的話,又何嘗不能用來評價整位拍片的鬧劇,和那仿彿作為嚴肅大他者的釣魚台學生運動之上?

大學生嚴陣以待準備就緒的拍攝,總是因為不同理由一再受阻,令他們的滿足感一再延遲推後,當中產生的荒謬效果,固然也是世界開始原諒他們的幼稚和無知的時候。但更令人不安的,是那句咒語並沒有具體的載體,它不是由電影的角色吐出口的一句對白,而是在某套av中真奈美說的一句話。那句話原本沒有任何特定的對象,它在電影中佔有一個更為抽象的位置,就像到處飄喃喃自語的幽靈。它能令人對號入座,不表示它本來就是認真的。它縱能合理地作為女優/大學生和拍av/搞釣魚學生運動的評價,但誰能肯定這句咒語自身的合理性和確定性?換句話說,這是彭浩翔的說肺腑之言,還是對說此等話的老油條的根本反擊,起碼在電影中便沒有足夠的資源作判斷。說不定彭自已也沒不意覺這些根本問題都引爆了,但或許這便是「in it more than itself」。

16.3.05

阻住地球轉

自從去年十二月開始上班後,工作成果委實沒多少,而一向自譽的既不外向卻能在不同地方交來多少朋友的這一點滿足感,卻被無盡的上班時間給腐蝕得幾乎清光。今天不算照例遲到的十五二十分鐘,十時至十一時,不是一小時,而是十三小時,便給困在辦工室。

想起「阻住地球轉」這短句。從來對這短句沒甚麼大感覺,無無聊聊會把它吐出口,也沒想清楚它能具備甚麼意思。這幾天工時依舊長,但前前後後、窿窿啦啦,總有點時間見見朋友,便猛然醒起,即使每天傻傻地上班,停頓的時間可只在辦工室內有意義,事情還是不斷發生。星期六依舊參加讀書組,一向不大說話的f提出自己的意見了——人家不斷地讀書裝備自己。晚上回到七樓,還是那樣打機的j被機構炒掉了——這意味著另謀高就的壓力;另一位在同一機構,本幹同一職位的c,好像接著便要應付升職面試——!星期一與兩位友人到深水土步吃豬骨窩,聽朋友說報社又要上莊了、幹事會有點人事糾紛、中大國際化事位麈埃未定、八樓九樓的恩怨情仇未告段落——人人都在動態中,人人都有事煩啊。

記得一般有人說「咪阻住地球轉」時,除了意指我不要阻礙某些事的發生,其實還隱隱有些事情需要發生的意思。我是頹了,但許多許多事還在發生,我要麼參與其中,要麼收皮摺埋一邊。然而這不是甚麼被決定論的必然的神秘主義籠罩,地球要轉不是因為冇事冇幹它還在轉,而正正因為有計多事還在發生。我不是阻住地球轉,也不能阻住地球轉,就是因為這前仆後繼的偉大盛況。

這陣子裡裡外外、政政經經、有無謂有有謂的多事事之秋,願所有朋友,火光洪洪、洪水猛獸神、神阻郁神佛阻郁佛、千杯不醉、long life everyone!

8.3.05

小評四則(下)

3.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2/3)

對歷史下評價,抓起筆可有千鈞重。有表態的動機,卻沒有直接表白的勇氣者,可以在故事的沿途加點曲折、加點不合理,令人看得無所適從。當然有意放置的矛盾和懸疑,不會蠢得可以在最後被破解,從而露出作者的身影。矛盾和無理,就是矛盾和無理,它們不是協助展示最終真理的工具,它們是把作者半遮的迷離煙霧,金槍不倒。

希特拉最後的十二夜,它記敘希特拉臨終的崩潰經驗嗎?它是對好些德國人著魔崇拜希特拉的一種深刻反省嗎?還是它是一篇部下如何各懷鬼胎、陽奉陰違的社會史?它是光頭醫生展示德國人心靈高貴一面的讚美詩篇嗎?還是對希特拉的女秘書的經驗和堅持的批判?

這是誰人都是主角,但誰人都被作者淹沒的一套電影,當希特拉的手,終於不需不由自主的擺動時,你或會以為電影即將完結。原來片還沒有完,因為它還要交代其看似弄權的典型小人手下,如何與其太太一起將全家小孩毒殺然後再吞槍。好了,每論如何都不似正人君子的弄權小人,都因其忠誠而幾乎有點昇華,但他修成了正果後,還有哭哭啼啼說要永遠追隨希特拉的私人秘書。她不僅冒槍林彈雨的逃離柏林,還要拖著一直無緣無故地有強烈的行軍殺人傾向的小孩,裝若無其事的越過擦身而過的俄國軍人。當你以為一天都光了,冷不防作者對將本片複雜化矛盾化本像還意猶未盡。故再多加一段女秘書的真人紀錄,說甚麼當時不知希特拉的暴行,不知者不罪,但到最後又似是回頭已是百年身,對前半生的無知後悔不已。

隱隱記得之前看戲夢巴黎時,貝托魯奇嘲笑法國的中產家庭姊弟,竟然蠢得把毛澤東看成迷戀對象,把燃燒青春當是最浪曼的夢。對美國來的少年也是保持距離,因他沒有堅持,理想只是虛弱的幌子,甜美的小點,進它一口不過為了嘴裡有點甜味,可以繼續捱世界。這種典型的各打三十大板,最終能斷續屹立不倒,歷盡所有道德測試的只有作者貝托魯奇自己。我對納粹的歷史幾乎毫無認識,沒資料判斷希片的作者是否一個德國版的貝托魯奇,但在這幅充滿不協調及堅決定見的銀幕上,最顯眼的大概仍是作者自己。

4.東主有喜(27/3)

這場表演單是海報和隨票附送的紀念品已是十分吸吸引。宣傳海報是將演出單位的樂手的大頭,統統剪貼在一幅老式茶樓喜宴的全家福照片上。而整場表演的主題則是向香港的獨音樂圈致敬。隨票附送的小說,大概是為了引進其他單位,用非音樂的形式增補向獨立樂圈致敬的額外方法。
一共有五個演出的單位,全都不演出自己的音樂,而是選演幾首別人的歌。單論改編,我會說他們的改編程度都傾向保守穩陣,一般都只是替換了原曲的風格;歌曲的其他元素,大致上都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這實在不是甚麼大問題,我聽也得很順心暢快,只是沒甚麼大驚喜。

除了一隊,來自廣州的沼澤。在云云的表演單位中,大概是他們最為勇敢的將改編視為一種重新創作。他們翻玩amk的「浪漫是你的本性」,只選了頭一段verse,然後便是排山倒海的純樂器演奏,時而噪狂時而致遠。對對對,用電手鼓敲出的拍子是恐龍了一點——但願意將歌曲不僅僅視為一種心情一種感覺,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媒界,一種由不同樂器,時序安排結構組合而成的媒界,然後哪怕有點匠氣地在這些不同的關節位用心解拆細意雕琢,這還不夠彌足珍貴嗎?他們玩奏的歌,我多半沒聽過,就是聽過的,在他們龐大宏偉的重組後,和沒聽已是沒甚麼分別,聽別人翻玩重唱,這是最大的祝福。

我想其實沒甚麼特別關係,但沼澤也是五中最願意與聽眾多說幾句話的單位。歌佬一輪客套話「很榮幸能在香港藝術節中演出」後,說了段很準很自強令人很衝動的話,姑且借來與不同位置上靜靜努力的人分享。歌佬說,聽說有觀眾以為「東主有喜」是場畫劇還是大戲,入場後才發現是聽他們這種人的音樂,但無論如何,希望今晚……能為這些朋友帶來點點驚喜。或者是少聽樂隊人說話,我不知道甚麼經歷背景影響,才能支撐起這種不亢不卑的態度。舞台是你們的,東主有喜,恭喜恭喜。

小評四則(上)

包頭包尾的一個星期,竟入場四次,兩套電影、一場畫劇和一場band show。茲事體大,趕緊記下,證明世界還有奇蹟。

1. 琥珀(6/3)

有點難想象這樣一套畫劇是在去年才寫就。對荒唐隨便的男女關係的辛辣嘲諷、對崎形出版風氣的不屑、對「本真」的愛情感覺的崇拜等等,一般正統的思想史、流行文化史大概都會正統地將之詮釋為文革之後、改革開放之始的混頓時期的象徵。現在還要由新鮮可口的影帝劉燁當主角,配上簡約冷酷的場景、配角大花大放的戲服,時空錯亂的感覺不問可知。

偏讀的經驗告訴我,內地人的文章不少長氣詁短情感澎湃修辭過度,更大的問題是不少都希望向每句話都傾它十萬八萬噸重量,務求在將意義和智慧大規模的注射,看琥珀也不例外。可能是本身希望透過連環的對白帶來荒謬的效果,同時作者本身對生活、感情和社會風氣的思考又令對白變得句句都是一種社會批判。又密又重,結果除了訝異於為甚麼演員能原汁原味的將對白唸得如字幕般一字不錯,留給儲存精警對白的空間都被一句接一句的下句佔領了。

故事由心臟移稙帶來的錯摸開始。一個終日陪伴恐龍骨的少女心愛的男人死了,他的心臟意外地移植到了一個從來以命不久矣的享樂主義者自居的男子身上。男子從來不愛上任何人,也不對生命存希望。女孩則為了親近死去愛人的心臟而借故引誘男子。男子不經不覺的愛上女子,但他不知少女只因為舊愛人的心臟而與男子親近。女子從未愛上男子,但總能神不知鬼不覺的在造愛前後輕吻子的胸口。

其實用心這器官串起這的一雙人物,未嘗不是有意思。但這算是貫徹唯物主義的創作原則嗎?旁人看似愛情,但實內裡徹底虛無的一團肉——心臟,其底蘊給暴光後,將兩人再連在一起的導火線竟然是女孩肚中的小孩!別讓未出生的小孩太沉重,也別讓男女之間太空洞,好嗎?劇中無時無刻都對肉體關係表示懷疑和批判,但到最後將女孩男子挽救的也是一塊肉——但不是男男女女身體的塊肉,而是男女關係意外派生的另一塊肉。

2. 酒佬日記(4/3)

名字起得者實不錯,酒佬含糊之處,在於他不是爛醉發顛的酒鬼,而酒佬的諧音當然令人想起公路、途上等意思,但一個與酒有關,而且在途上的男性,當中的空間不是似有還無唔清唔楚麼?
以小本制作的電影來分類,酒佬其實大路得有點那過。尤其是主角miles在回程後、婚禮上、以及日後重回平淡日子的處理上,相對於全片的佻皮樂趣,不能不說是搞破壞。電影最後一個鏡頭是miles站在mire的門前,她一開門,門縫間的黑暗便將螢幕籠罩,電影便完結,如果這算是對影片後段濫情平庸的一種補償,這補償也太滄白無力了。

然而,電影對miles和酒的處理,也可說是坦白直接但叫人回味。mire問miles為甚麼在云云紅酒中獨愛pinot,miles說pinot的葡萄需要特別認真的照料,釀pinot的葡萄特別脆弱,特別精細,換言之,一是很易糟蹋,一是釀成便叫人愛惜不爾。這不正是主角miles是甚麼?失婚兩年甚麼人也不敢愛,即使遇到合襯的人,朋友幫手撥火他卻裝愛理不理大發悔氣,合襯女子幾乎貼埋大床還未能令他有丁點積極性,總藉口創傷是自己守身如玉的理由。這種犯賤的性格,與他所愛的pinot不是絕配麼?

只是,真的只是,電影描述到愛情是放在手邊由他選擇爭取與否,與他那揀擇麻煩而總是out of place的本性,好像不完全合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