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08

烽火與台

港大的阿巴斯教授,於90年代提出了一個對香港文化的說法:消失的文化(a culture of disappearance)。消失如果暗示看不見,香港就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政治和經濟條件,椠在著特別豐富的「看見/看不見」、「在/消失」、「短暫/永恒」的景觀。

例如九龍城寨,一度為港英治下的「三不管」地帶。英國撤出前,與北京共同決定把整個城寨拆掉,換來一個展出幾片原城寨古董的公園、大量緬懷老城寨的文字和圖片紀錄、一個荒謬地精細的城寨網上遊戲。實物的拆毀,標誌著作為傳說的城寨的誕生。

又例如,筆者家住油麻地,該段彌敦道店舖轉租速度相當之高,一個舖位年轉兩三次已司空見慣。其中一家最持久的,竟是佔內毫無裝修,100元賣四本《厚黑學》《聊齋》《金瓶梅》等經典的散貨場,店內貼滿「租約期滿」。

如以為精神必與實物同在,或租約期滿就等如關門大吉,就即未明白這種精密及變化多端的「消失文化」的狡猾。阿巴斯教授認為,這就是香港殖民性的關鍵之一。

幾年前和一班同學編輯學生校史《中大四十年》,找了一位老師訪問。他提到新亞書院的孔子像,說今天學大如果要顛覆新儒家精神,大概也不會對新亞書院那座孔子象淋紅油——那座令人不忍睟睹的雕塑,只是一坐躲在草叢中小解的壽星公。

當時聽後只懂大笑,近日得知中大要把校園「本部」重要的聚集空間「烽火台」拆掉的爭議,當頭棒喝甚麼都想通了。烽火台這個一直以來讓無數中大人拍畢業照無邊夜話,以至抗爭激辯滋長批判自主學生文化的空間,單方面被宣佈拆掉,全校師生蒙在鼓裡。惟為不妨礙畢業生在那裡留下「集體記憶」,校方計劃於翌年畢業禮前「原址重置」。

這空間是否只為拍畢業照、校園佈局應守甚麼原則及價值、全校員生與管理層的關係等一系列問題,「消失一年」及「原址重置」豈會是答案。大學員生並非順民或奴才,中大管理層,出咁多糧請你來剪腳甲嗎?好好反省下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