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11

AK47

2004年《Goodbye Lenin!》有這樣的橋段,男主角信仰社會主義的母親於柏林圍牆倒下前意外昏迷,醒來後東西德已經合併。男主角以一人之力,不斷虛構東德政權行之有效的新聞,螳臂擋車地維持原有的東德生活條件——封鎖所有消息,只為令康復中的母親不受情緒打擊。

電影橋段,卻怎都比不上詭異多變的現實社會。早幾天報章報導,俄羅斯軍方宣佈,停購前蘇聯軍事象徵AK47步槍。然而,俄方卻沒有主動告知還在世的AK47發明人,廠方亦盡量封鎖消息,避免這位已達91歲之年的國家英雄晚年失落。冷戰據說已是上一個世紀的事,事實卻是它的遺產從未離我們遠去。又或者,這說法本身已證明冷戰根本未有遺產,蘇聯解體只是戰況的一個階段,仗還未打完。

一款槍械退役,為甚麼會成為新聞呢?冷戰記憶當然是一個重要因素。曾有人質疑AK47已經過時,發明者卡拉什尼科夫打趣回應到:越戰期間,美國士兵總是扔掉他們的M16步槍而檢起越共陣亡士兵的AK47」。事實上,翻查資料,全球共有七十個國家曾經使用AK47及其衍生的款式;近三十個國家曾以AK47為藍本設計及生產類似的步槍;AK47及其衍生的百多款槍種的生產量更分別高達七千五百萬及一億支——遠遠超過美國生產的八百萬支M16。更別說許多國家及團體的旗還有那款槍的圖象,有興趣的可以wiki下或google下。

在冷戰結束,甚至鐵幕都已倒下的今時今日,本應稱霸全球的美國也因為金融危機及其單邊主義國際政策而遭到普遍抨擊時,所謂革命或者理想幾乎完全失重,失去惜日的兩極世界作為參考。由自由戰士到共匪等,曾在不同國度被像徵為不同意義的AK47退役所引起的關注,換個角度看,說不定就是這種在廢墟中找不著立足點的吶喊。

已故阿根庭作家波赫士的著名短篇小說〈通天塔圖書館中〉裡,在一個無限大的圖書館,任何遭到破壞的書,都總有幾十萬冊不完美的摹寫本,除了一兩個標點之外,根本和「原著」沒有差別。婉息者大概可以安心,世界上的紛爭一日未完,AK47成千上萬的師兄弟款式總會前仆後繼的出現。就像九十年代抗拒內地人的香港人都以AK47像徵他們的厭惡,今天內地人不再來港搶錢了,同樣的香港人不是也有各式各樣歧視和標籤他們的理由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