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5

讀訃聞可以笑出嗎?


今天在獨立媒體那邊,讀到熊一豆的立章
連結,要不是同時都讀到幾則對文章的回應,幾乎要死心,還是接連的心死了還要多死一次。

熊 文末段其實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電影呢?電影哪裡去了?這個問題的好,好在它能同時語焉不詳地包容不止一種問的提問出發點。它既可以是悲觀絕望地召喚 (被大家認為)已被消滅的「電影」本身,但難道這條問題不能透過拷問「電影評論」的性質是甚麼,從而觸及「電影」是甚麼這聽來大而無當的問題?

被 熊全身檢查的兩篇文章,我有幸只讀過一篇,論《世界》那篇。讀畢難免有熊君的不安,所謂的理論參考的作用是甚麼、拿張藝謀陳凱歌來比較又有甚麼洞見等 等。要找理論埋砌、學究僵硬的範本,熊找的評論對像大概是高票當選死而無憾。但我想問題是,電影評論要起的作用究竟是甚麼?電影評論的對像﹐又如何定義才 算是沒有出界?

看到有回應,不知道是否出於一時的義憤填膺,停不了的問:電影的 mise-en-scene 呢?燈光拍攝呢?敘事手法呢?剪接呢?也有回應說看宣傳短片比看評論更能助讀者判斷哪片要看哪片不該看。呆晒。

圖 象一點,或以茟者僅有的閱讀經驗,文本與理論的關係,至少有兩種面貌,兩種可算健康的面貌。其一是以電影作為具體的例子,闡明理論的抽象而遠離想像的地方。舉例說,甚麼是心理 分析中的實在界和幻像,在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中,作者便以某科幻小說的情節為例申述:車窗作為車中人觀看世界的間隔,或是區別實在界與平日假裝 有條有理的「現實」的關口,其區隔的操作是如何運作的。第二種,是當看到的電影似是甩頭甩骨一頭霧水時,以某些理論作為一幅大一點的地圖或使用說明,把殘片斷肢好好安置。

是否我們閱讀電影評論的經驗都太過創傷,都面對過太多theoretical intimidation,以至話盒子一但打開,悔氣怨氣恨意怒意都一瀉而出?發洩當然不要緊,但把話說得太盡的代價,又是否真的微不足道?在這種將所謂 理論和所謂電影作你死我亡的對舉,然後作合唱式的讉責,恐佈而與亂擲理論一樣高姿態。熊君和一些回應的想法絕對沒有這麼極端,幸好,否則讀過她引述的兩篇 文章死了一次心,讀回應的留言要再死一次。

隨便找一位認真的導演來問,一個道具溫水瓶一個放攝影機的角度,他或她都能像在沙灘上拾貝殼般談個天南地北。他或她之前看過太多電影、讀過太多書、有多太 多私人大眾的經歷、受過太多影響,反映在作品裡,觀眾可以如何把握?電影哪裡去了是一個真問題,但回應的方向也許不是大拒絕式的兩巴掌後關門。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可惡,想說的話竟然被你搶先,我被熊文的回應弄得很創傷,需要發洩,但被搶先,我現在很創傷…

另外,希望熊可以看到你這篇文章。

Anonymous said...

好呀,果然係我庸俗,「我都有同感wor」這類評語只會衝我而來。重要的論點你都講完了,麻煩就讓我去替你扛,你真係,欠我一世!!今日冇個日咁顛,如果唔係就狂風暴雨般尻吹落去。問你死未!啊,好多狗啊!

Anonymous said...

我夠想有人回應,非為「還債」給你,而是令人根本不會有我「欠你」的印象。

Anonymous said...

1.大家的沉默正好證明你欠我幾多!你的另一生死盟友也放棄你了!
2.有他人回應你根本不是你還債的方法。你還債的方法是放棄cd rom的處世方式。你要逃避到幾時?
3.為令你有機會設身處地我會叫覃唔還錢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