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想像——假如托洛茨基的女兒是安蒂戈涅
按巴贊的分析,愛森斯坦等早期的電影大師所使用的蒙太奇技術,用意都不在「展現事件」,而是「暗示事件」。也就是說,「不論影像單獨具有的真實內容是甚麼,敍述的內容主要從它們之間的關系中產生,也就是說,它是一個抽象的結果,而任何一個具體元素都未預先包含這些新意。」再換言之,它們都「通過隱喻和聯想提示概念」。
這觀點為如何分析及判斷電影提供了相當重要而具開拓性的標準。鏡頭造句是其一可以援引此標準來判斷的環節,但重點難道不是「隱喻」及「聯想」這關鍵嗎?諸如較早前引起巨大爭議的紀錄片《麥收》以至更早的另一套以賈樟柯為紀錄片《小賈回家》(要列當然可列到無雷公咁遠的西九),先不談紀錄片倫理等問題,單是漫無目的有乜拍乜,全片幾乎都是直接訪問自述,鏡頭與主人公像磁鐵般綑綁。如果認為這就是客觀傳真難免就是錯得太徹底了,以隱喻和聯想暗示事件,不啻是負上作者的責任給觀眾提供參照,以別的角度或標準來審視影片的主角及主題,這維度若然缺席,除了令電影評論(而非事件評論或人物評論)變得根本痛癢無關,電影作為一種媒體這種性質不也被無情的閹割嗎?
1985年由英國導演ken mcmullen拍攝的《zina》(內地譯《幽草》)裡,托洛茨基不就說到:「藝術家的首要任務是如他她所見地說出真理,即使後來會有人爭議,但真理必需被朗聲說出」嗎?事實上,《幽草》的價值,難道不是印證了電影裡托洛茨基這一斷言嗎?
作為二十世紀初波濤洶湧的共產主義運動其中一位首席人物,托落茨基的遭遇並不好過。筆者對黨史的認識皮毛也說不上,也至少知道他是一個被多重排斥的人物,黨內被史大林奪權、法西斯主義當然亦全力打擊,代表資本主義「自由世界」的邱吉爾視他為食人魔。他「不斷革命」論等卻是抵禦斯大林官僚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托洛茨基的第一任太太的女兒zina,便是出生於托於西伯利亞流放其間,患有精神病卻彷彿有看穿世事預知未來,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能力。一如父親有著改變世界的心靈,卻長期因流亡而分隔,如此一對革命父女,電影可以如何加工而透視出進一步的真相?
導演的答案:安蒂戈涅。殺父娶母自挖雙眼放逐自己,幾乎被弗洛伊德論述為整個西方文明原型的伊底柏斯,其禍延幾代的巨型史詩裡,還有一位剛烈的女兒被寫成經典的悲劇,這女兒就是安蒂戈涅。伊底柏斯臨死前曾咀咒自己的四位兒女不得好死,之後兩位兄弟竟然命定地相殘殺,其中一位兄弟波呂涅刻斯便被新君主克瑞翁禁止安葬及祭祀。安蒂戈涅就在此時破斧沉舟公民抗命,冒天下大不違到戰場把薄薄的泥土及祀酒灑在其兄長身上。這當然觸怒新君主,他二話不說把安蒂戈涅處死,方法是把她囚禁在戰場邊的座石墓中,即把她驅逐到一個原則上只存放死人的空間。
大拿拿二千五百年的劇目,當然獲得不斷的詮釋和改編。有論者把焦點放在不可消解的矛盾這點,有論者強調安蒂戈涅的反抗精神,亦有論者不無消極地進一步演繹成反抗最終虛妄的證詞諸如此類。在此相關的是,浪奔浪流的詮釋及改編,與其說是冒犯了作者的「原意」及所謂的具體「時代脈絡」,倒不如說是不斷的替此劇翻新及填充其超越時代的意義。齊澤克在小書《violence》裡提及華格納及尼采,說他們的著作雖然必定烙有具體時代的印記,但他們的「普遍性」,不就存在於其原有脈絡及其可供演繹的可能性之間,無法消解的張力嗎?尼采可以是希特拉亂套超人意志的尼采,可以是戰後法國一代知識份子的解構尼采,也可以是近年美式文化研究多元相對主義的尼采,餘不一一。換言之,任何人物或作品的重要性,就存在於一種緊張關係之間:不可或缺的具體背景脈絡(或沒任何人和作品是無中生有的),但這脈絡卻無法禁固其可供引申聯想演繹甚至曲解的可能性。作品的普遍性或超時空特質,在齊澤克而言,應在這種張力或縫隙中體現。
在這意在這意義下,並置幽草及安蒂戈涅,無疑便展現導演的歷史想像力,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予觀眾思考細味這歷史想象所暗示的觀點。幽草是個至死不渝的反抗者嗎?她是堅守原則的悲劇英雌嗎?導演認為托洛茨基有如伊底柏斯都是形勢比人強的犧牲品嗎?女兒的自殺與父親的關係又是甚麼?安蒂戈涅的死,基於冥冥主宰的倫理債務,導至了克瑞翁綿綿無絕又無法消解的絕對罪孽感,如此並置又透露了導演對未來的甚麼觀點?列根戴卓爾夫人等七十年代末上台,中國同時改革開放,所謂的新自由主義開始橫掃全球,於八五年重述與列寧大致齊名,以一場十月革命破開共產主義運動缺口的托洛斯基故事,又是否有甚麼暗示?
當然如此追問未免失諸政治掛帥。事實上,片中托洛茨基也說,藝術家能擺脫政治意識形態地思考,除了有意識層面的理性能力,無意識也是其創作能力之一。《幽草》是導演故意的政治宣言,還是導演的無意識透過並置幽草及安蒂戈涅在說話?片內片外的含混不確定,難道不是要求觀眾繼續認真思考電影、歷史及政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