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05

太陽能與國際關係


深宵讀報,一單新聞說日本將早年極右分子在釣魚台建的燈塔畫進地圖,引來大陸機械式的回應:這並不能改變釣台乃中國神聖領土一部份這事實云云。新聞本身並不怎新鮮,心不在焉的我卻在副稿讀到奇怪的資訊,不吐不快。話說被畫進地圖的燈塔早九十年代中已建成,早五米多,發出的燈光覆蓋直徑三十米之廣的範圍。

但這都不是重點。記得星爺的「國產零零柒」嗎?零零柒的秘密武器有古惑的槍、風筒式的鬚刨等等,此外還有經典的「太陽能電筒」,其特點當然是靠太陽能發電,而有電便能發光,其精妙之處是唔使用時用得,要用時冇得用。極右的「青年社」在釣魚台上建的燈塔,原來便正正是「太陽能電筒」的國際關係版:燈塔是以太陽能發電的。

燈塔這具理論複雜性的特點,輔以釣魚台一方面被日本實質佔領並劃進地圖,另一方面卻被大陸認為是神聖領土並且是常識可是只能隔岸拋人,原來國際關係高深莫測引人入勝。

17.2.05

沒音樂的國度

自從在in-media貼出了那篇「看不見的城市漫遊」觀後感,有意思沒意思的討論引來了一大堆,在這些討論和回應中,我只能戰戰競競的見步行步。老實說,一方面,對那埸演出,我的確是強烈的感覺——雖然不算是甚麼系統、理論的深度;而另一方面,我是買票入場的,八十元的一張門票可能真的不算甚麼,但我的出發點就真的簡單不過——支持下,就算唔啱聽都好。所以這「另一方面」的真意,其實是我看似心懷不軌語帶嘲諷,但我對會出來自資出版的朋友,還是心存一點尊重,也希望論不變成一種義無反顧的批評和自衛式的反撲。但這並不容易,結果與我天真的動機也相去甚遠。

我在文章中提及的其中一個問題是,音樂可以怎樣討論。我認為多了解音樂制作的社會環境,或能助我們閱讀音樂的意義——當然意義不可能只有正面的頌揚而沒有較負面的評斷。但回應者則多認為自資出版,自力創作的價值才是重點所在。不得要領也無計可施,便只好將懸而未決的辯論,導回自己,多走幾步,看能否旁及一些外地歷史的資源,多少擴闊一下討論的領域和視野。光說當然華麗偉大,但若真的要做,還是只能以我最習慣的方法——找書讀。

不久前買了一本書,叫land wthout music,購入後可未有時間慢慢細讀。<獨立音樂>一文既引來了討論,又觸及了我自己的一些未能解答的問題,這似乎等於再沒有理由不去翻翻這書。暫時未讀完,有沒有時間細論書中內完,只想約略介紹一下書中的討論範圍。「沒有音樂的土地」是十八九世紀一位德國音樂家對英國的評語,而作者andrew blake便以這句評語所涉及的國家身份問題,作為構作這書內容的一條主軸。

作為一種大眾消費品的流行音樂,最多都只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的一種新形式,先撇開古典音樂不談,流行音樂、搖滾、電子、跳舞音樂,其他文化的元素,究竟在英國是如何萌芽的,便是本書其中一個重要的論述對象。「創作人」這個我們現在視為一個極為基本的音樂範疇,許多音樂的文化史都會視之為如tin pan alley、motown等唱片牌子/工廠等的對立,但如果beatles的lennon和macarthy是「創作人」這概念一個最重的名字兼發標地,上面這對立又可以如何重新理解?而許多文化分析都愛對舉嚴肅文化和普及文化,圶音樂範疇中的操作便是古典音樂對流行音樂,但處理古典音樂的musicology和一般流行音樂除了任意地區分音樂的高低,還是否有些共同的盲點是需援引甚他資源以豐富之?另外,經典的理論資源如阿多諾、本雅明、巴特。甚至克埋斯蒂娃等對音樂的論述本書當然少不了。

一個好奇的樂迷,可能不停的開闊自已的音樂領域,但若有一本著作,是不停的提及自已反覆聆聽多年的音樂,但談的內容和語言都是極端的不相同,當中的經驗是妙不可言的。而且,這也會是一劑積極和猛烈的藥方,修補或建立自己除了幾乎純感觀的消費經驗外的一種artculate音樂的進路。

看一本書當然不足夠,重點卻在是否敢於走出感性消費——究竟聽「獨立音樂」不見得便會特別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