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05

兒童

薩爾瓦多的歷史,香港看來沒多少人知道,當然看過近日上畫的《無知的聲 音》也不等如就會知道多一點。但至少,至少會提起進場的人南美仍是有個地方叫薩爾瓦多,而在那個地方,這二十年來,有些我們都自以為耳熟能詳得不值得反應 過敏的事在發生。可惜對我們不一定同樣重要的,是那些事,竟就是一些人的成長環境。我也不起把頭起得過份濫情故只好直接進入下文。

說起南 美等一般所謂「低度發展」的地方,「地方」便像是唯一舉足輕重的元素。幾百年前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爭相把這片土地瓜分,便是為了當地的天然資源,他們 不似英國人會把天然資源轉化成原初的資本累積而傾向盡情揮霍嘻嘻哈哈,這是浪漫還是笨實,在此姑且推延判斷。但一眨眼到了二戰後各「民族」先後獨立解放 時,土地仍是新舊力量的主要爭奪目標,則彷彿與那些土地上「發展」根本從未發生的無知偏見軟滑配合,似是天生不講道理的人只會為概念上最原始自然的土地打 崩頭。不求甚解但又急於懶叻判斷實在令自己尷尬。


voces inocentes

當 權的政府軍與起義的革命游擊隊之間的衝突,便是《無知的聲音》的基本場境。在搶得就搶的邏輯下,男丁不當游擊隊,便會被政府軍先行召去,故當地超過十二歲 的小孩天天擔驚受怕鼻孔冇肉,不知甚時候不再能在河邊游泳在家門前玩只有他們才覺好玩的遊戲。男(童)主角剛好十一歲,爸爸因逃避戰亂老早已fever americana!去,主角從此成為「一家之主」,既是一家的唯一男性需外出搵食,又要當媽媽不在時負起照顧姊妹的責任,似是十一歲這年紀,雖然是要情 緒上令觀眾不安憐憫,但實際上卻是根本不是甚麼。到底,他會打工養家,他會追女仔,他會受革命軍感召,雖然他真的只有十一歲。

故事的發展 其實相當大路:他越來越躲不了,需要面對政府軍還是革命軍的要錢定要命式選擇,他曾經選過當革命軍,但加盟當晚,床也未睡得暖政府軍便殺到將一眾小兒抓清 光。押到場快要處決時,革命軍趕到主角逃之夭夭,與母親相會後為安全計便遠走他方。少不了的當然是在斜陽下公路上載著主角的擠避貨車shot。


大 好題材,看到一半便開始卻開始煩厭,交代了背境,介紹了人物,兩者卻是貌合神離,小兒主角的生活雖大受戰亂影響,但對他們生活的交代和表述卻似是要盡量逃 避社會和政的含意,暗暗滑進我們一般對兒童的聯想。然而暗地裡支持游擊隊的當地牧師卻在此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在小孩都在班房上課時,讓游擊隊以教堂 作掩護與政府軍駁火、扭大揚聲器大放革命砍曲,淹蓋呆頭呆腦地在政府軍前聽革命歌曲的小主角,還要借機揶揄前者說天主的地方不能持槍內進。

自 此,電影的親游擊隊傾向便變得自然和明顯:誰能忘記村莊裡的適齡小孩,統統都躺在屋頂逃避政軍徵召的闊鏡頭?在地面的政府軍都惡形惡相到處翻箱倒籠要找小 孩出來當兵時,小孩都躲到屋頂了,而他們望見的,只有廣闊的天空。而且,片末看前已投靠政府軍的朋友,渾然忘我而又非常超現實地掃射游擊隊,小男角拾起槍 枝在盲眼位仍不願開槍把他轟掉,導演對游擊隊的關愛之情,已是刻骨銘心張牙舞爪。

只是,也不知是否導演有意為之,電影的結尾,竟才是全片最大的嘲諷:把小孩和其他村民避 得吐血的政府軍,是由美國政府一手培植的,但片末小主角逃出生天後,他為了安全的活下去而出走的,正正就是美國。

***

這 陣子無獨有偶,除了《無知的聲音》,也看了由本土作家董啟章編劇的《小冬校園》。兩套作品,創作背境極為不同,創作動機看來也是南轅北轍。從《小冬校園》 看到的,是當把創作作為個人的職志時,過來人與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學生之間的張力。先撇開劇本對白的定位,與及如何在將小說改編為劇本時,把文字轉化為舞台 空間等諸種問題,兩作品唯一相似的,也就是成長這主題。彷彿成長與其暗示的前後不同階段的斷裂,形塑了成長主題的獨特複雜性。

開講有話, 歷史幾狼都有。幾百年前,當兒童只表示親屬關係而與年齡無關時,上述兩個作品似乎都會是不知云的。對好些時候好些人來說,兒童的說話兒童的玩意,根本與所 謂成年人無異,在文藝複興前一時間,把兒童殺害更根本是沒有明文禁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說兒童是明天的社會棟樑是多麼不同!究竟,如果今天 我們的社會,兒童與否是有實質內容上的區分,文藝復興前,識字與否或許是更為重要,童兒=不識字而成年人=識字這情況今天看來相當理所當然,但在人類歷史 上,在印刷術還未發明和被廣泛應用前,這或許才是是新鮮現象後起之秀。

也就是說,除了假設成長意味兒童/少年與成年人兩個階段為不証自明的兩個不同的範疇,然後思考兩者的究竟是似是不似外,另一種思考這些有關成長的作品的角度,或許就是質疑它們會否才是不假思素地受了成長作為一個天然真實的problematic。

這說法無可置疑是皮毛得很,雖然也不是是筆箸的獨創,有興趣可參考柄谷行人的《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和尼爾‧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雖然兩本我都只讀了正所謂啲咁dur。



3 comments:

TSW,或鄧小樺 said...

最後三段點明題旨,堪稱親民。唯錯別字之多令人微微咋舌。

Anonymous said...

先冇咁易中招。又唔係乜野人,哪裡有「民」讓我親。

TSW,或鄧小樺 said...

正所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高呼冇咁易中招之餘,也總算改走了一些錯字。現在雖然還有漏網之魚(文藝「複」興),但也還可算是看得過去。

《無知的聲音》部分,對你的複述感到不太清晰,只是基本捉到你的立場,究竟套戲發生咩事不甚了了。

最近inmedia都在講「兒童」,你即管過去撞擊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