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7

金屬疲勞

ya know what i mean

大半年前牛棚和嶺南搞的討論會,加上近半年來的天星星后洗鍊,當然還有臨近的回歸十年,被一前一後的歷史和命運壓得朝不保夕。如果還有甚麼印烙了在身上,可能是propaganda文章越寫越熟,代價是已近乎力竭聲嘶。下面是一例:

本土行動《還港於民》特刊前言


香港一百六十多年前開埠以來,轉變即被認為是常態。清末革命運動時是一個低調的基地、國共內戰後是雙方意識形態統戰工作的重鎮、八十年代前途談判始是北京和倫敦政府炫耀實力的支點,餘不一一。長久以來,故事的結構,都是由外力在香港幹了甚麼所撐起。香港的性質和可供講述的地方,不由自主。一般市民的生活和對城市的貢獻,一直到多少注視。

七十年代,本地人白手興家暴發成超級資本成了香港神話,土地便正式成為與高跟鞋和厠紙無異的消費品。日以繼夜的移山填海,舊區拆光建屏封樓、海港越填越窄為甲級寫字樓提供土地,海濱的公共空間被貌似警察的私人保安非理性管理等,香港人也一直認命——以為這就等如經濟發展,以為這就是改善生活。

去年十二月觸發的天星皇后保衛運動,幾乎是以見光死之勢,暴露出香港由殖民時代始的病態發展取向和管治結構。特區政府的第三期填海工程打著改善交通和海濱環境的旗幟為理由,消滅香港的維多利亞港、鼓勵商場和寫字樓的盲目發展、私有化屬於大眾的公共空間。關於天星皇后的保育問題,涉及的議題之廣,不僅是一個上佳的中學通識課題材,更是讓大市民認識香港、共同討論公共事務、身份認同、價值觀等的一流機會。可惜,特區政府卻以其慣常的手段,首先將保育打成純工程技術問題,公眾不得置喙,其次挑動黨派矛盾,要求保皇黨違背理性討論而向政府大跳忠字舞。繁此種種,均令我城然失笑。

天星皇后的保衛運動,拒絕向這種傲慢和霸道的管治手段投降。自去年十二月天星運動期間形聚而成的「本土行動」,不盲目樂觀亦不冷漠犬儒,我們希望透過與香港自身的歷史和土地建立另一種關係和認識,擺脫自殖民地時期至回歸十年後今天的不由自主狀態,有意識有尊嚴地守衛我們的生活空間。

相比天星碼頭作為大型運輸工具的現代形像,皇后碼頭因前世今生,更要求我們直面我們的殖民經驗。換個最簡化的問題,保衛皇后是懷殖民的舊,是眷戀殖民時代嗎?誠然,建於一九五三年的皇后碼頭,來港就任的新港督,由英國乘飛機抵港後,從九龍坐著其「慕蓮夫人號」到中環登岸進行就職儀式的地點。加上九七年肥彭卸任自皇后碼頭離港,幾乎為香港的殖民時代蓋上一個完美的封印。

然而,同一處地方,亦是七十年代的中文運動保釣運動等對香港本地社會運動史上重量級事件的重要場境。而乘其地利,皇后碼頭對出的愛丁堡廣場,也是大小在中環進行的社會行動的集結地。換言之,皇后碼頭所以重要,是因為在這個幾乎最為純粹的殖民標誌上,一代人又一代人曾用其理想、其血汗,前仆後繼地嘗試擺脫某種被支配的狀態。這筆改寫嘗試香港殖民性的歷史,我們付不起任由它們被淡忘或隱沒的代價。

立足於這點,自天星碼頭被拆毀後,皇后碼頭及其對開的廣場,不斷有文化活動在發生,計有:本土社會運動前輩的夜話、劇場遊戲工作坊、文學沙龍、獨立短片放映、詩歌朗誦及音樂會、關於歷史文化保育的論壇、火鍋聚餐、攝影展、導賞團、人民規劃工作坊等等,不一而足。早前三月台灣的漢生病療養院「樂生院」因為捷運工程而面臨清拆,香港一班關注的朋友,亦於殊途同歸的皇后碼頭舉行過兩次音樂會。除此之外,碼頭的保衛運動更開始與其他社區運動團體連結,嘗試以保護香港本土文化和庶民生活為主題,將同樣抵抗發展至上邏輯的運動擴散和連結。

由批評政府的保育政策失當始,到朝著人民自主自決,自重自強的方向走,是天星皇后保衛運動的軌跡。天星必需原址重建,皇后碼頭必需原地保留,在這意義上不僅是技術上可行,亦是對香港身份的歷史倫理要求。后碼頭實早在零六年年底,政府已希望暗渡陳倉拆之後快,碼頭之所以到今天還能為中環提供一個讓城市呼吸的地方,便是因為本地各式各樣的人,願意挺直腰板,直面我城的歷史,抵抗政府的盲目和不民主的發展和規劃。皇后碼頭讓城市呼吸之餘,自己也在爭分奪秒自己也在喘息,它的未來何去何從,需要大家



上圖:對ifc應有的態度
下圖:晚上碼頭頂一景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你的文章每次都給我"濃縮"之感,三言兩語精練到底。高傲卻使人敬佩!多謝!

Anonymous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Unknown said...

「濃縮」、「精練」,還有「高傲」,謝你三組形容,教我不致於一廂情願猜想你要麼在煲掦要麼在嘲諷——兩者我都不懂回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