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5

搖滾呀!(性呀!)


自 已所謂聽老外搖滾的歷史,飛沙走石後,可算是由九七年買下suede當年出版的coming up開始的。自此之後,對我來說,英倫樂隊便彷彿是搖滾的唯一代名詞,甚麼oasis、blur、verve、manics、 spiritualized、primal scream、pulp、radiohead、stone roses、massive attack、tricky、portishead連帶travis、belle and sebastian、mogwai、super fury animal、arab strap等蘇格蘭樂隊、和近一點的coldplay、star sailors、stella star等等等等,怕都是囫圇吞棗,有殺錯冇放過。雖然近日冰島實在跑得太出,sigur ros不用說,plat、mum和stafraenn hakon等全都超晒班,但一句到尾,我是聽英國band大的。

去 年知道有套電影,是以factory label的創辦人tony wilson為軸心,說出曼徹斯特市音樂事業表演事由七十年代末開始的故事,名字叫《24 hour party people》。當然第一時間先想盡辦法最後純靠運氣搞了隻dvd回來。tony是招招積積的牛津畢生,書卷氣幽默而尖刻,他先做電視台音樂節目主持,然 後開始搞venue讓不同樂隊有場地可演奏樂迷有地方可狂歡,以及最後開唱片品牌盛極而衰。電影沒甚麼深刻的道理,最後一幕happy monday的歌佬在天台的遭遇更儼然有點神秘,但無論如何還是看有津津有味。「搖滾英雄」這個稱呼今天已是陳得有點反諷味,但在原聲大碟中happy monday的同名歌曲和new order的new dawn fades中,那些年頭的狂妄氣派,還是能容讓「搖滾英雄」四隻字今天已有點不可思議的說服力。

9 songs

導 演winterbottom在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原來也有新片參展,我竟發了瘟沒發覺。在這陣子在影藝放映,我也是後知後覺得昨天才去看。新片的名字是 《9 songs》,9歌也者,便是包頭包尾的9節不同樂隊現場演奏的片段,其餘便是沒停的性愛——因而片名的中譯便是很勉強的《情慾9歌》。

電 影雖有很強的現實指涉,那九段現場演出的片段,樂隊有新有舊,有當紅也有經典,但情節——不是故事——卻是抽離現實而隨意得很的消費糜爛:二人因為聽音樂 會而結識,然後便打得火熱不停性愛。間或有暗示女孩是半工讀的學生而男的是搞有點詩化的南極研究,但這趟導演眼中看來,與及只想營造的,卻是有性有音樂, 世界便已圓整。報導說的全天然光拍攝或者能為電影得一點分,但觀眾需要被虐地接受的,是一種徹底的放棄意義。
我 想這不是一種衛道的批評,畢竟導演將那「飛機場」(女角語)女角和男角的真軍場面,拍得算是迷人而不奇觀。而將性愛和搖滾音樂視為生命全部的人,不算偏鋒 也不見得旱有。只是有些導演無意擺出說服的姿態,卻像只求以浪漫和自我的巨浪將觀眾淹沒。淹死當然可以浪漫,但窒息卻一定不好受


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 von bondies, elbow, dandy warhols, super fury animals, franz ferdinand, primal scream, michael nyman的演出(為何九首歌卻只得八個單位?皆因brmc包辦了頭尾兩首),的確是令人熱血熱沸騰感動流涕。但將本可以很激進很有靈光的生活,最終都以 導演的個人價值觀和判斷,作為那自我但無力的最後防線,是否有點太浪費?

6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Hi, same here, started with "coming up", ended up with "囫圇吞棗,有殺錯冇放過". in such course, it feels hopeless just as "9 songs" does. well perhaps it's a consequence of "massive attack" by brit-poo. Hell knows we listeners are unprotected ^_^

before gone too far,i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coming up" again...

Anonymous said...

Hi, 首次發言
我覺得9 Songs不算好片,但是確實拍出那種純粹的「激情」--不論是搖滾樂或是肉體的,兩者的確很合

Unknown said...

richie:

這陣子oasis、coldplay和the tears一齊出碟,雖然還未來得及一聽,自己是否喜愛也說不準,但那期待的感覺又回來了。

iron:

你好,不知你是否sounds and fury的作者張鐵志先生呢?多手把你的網頁也連上了,請別介意。

搖滾樂與肉體的確很夾,那種激情或者有力量改變人改變世界。可是電影中只見主角二人作為台下聽眾的生活,未免可惜。

Anonymous said...

是的,我是鐵志。一直都很想多認識香港聽音樂的朋友,很高興發現這裡:)

TSW,或鄧小樺 said...

1.你看來狀態大勇,而且開始有很多回應,題目又可謂盡得東蘋太三昧。風水輪流轉了。

2.請勿介意一些老土之極的二元對立式比較:a類藝術品意識到自身與所處之脈絡的關係,甚至有意識地回應;b類不理會上述兩者,但仍然能夠具代表性地構成其所屬脈絡。這兩類藝術品存在先設的高下之別嗎?保守一點的問法是,在你可能的意識範圍之內,這兩類藝術品會先設地有高下之別(或其他分別)嗎?

你對上述問題的態度,我當然私下也有個底。不過想聽聽你有沒有別出心裁的表述方式吧。

3.如你所知,因為我的小人之心,我會說你還是小氣。

4.「旱有」(搖滾+性,多麼濕呀)。我覺得如果把你的錯別字結集成書(後附賞析),其價值當可直追方俊傑於《壹仔》的電視節目表單行本。

5.如你所知,我是不懂音樂的,而且經常處於禁慾狀態。搖滾與性,我只能作個逆向類比:我連續兩晚找到免費電腦上網,inmedia卻down了。這大概接近所謂慾求不滿的感覺。

Anonymous said...

無意看到這陳年文章,小樺你的回應我決定選揀性地回覆。

有關第五點,我姑且洩露一句我們最近構思的口號,當然是宣傳inmedia的:

睇少一陣inmedia唔駛死架

(時值我和林輝都在磨拳擦掌要開始油油,陳公景輝竟然走了入房說要看生哥有關九九西雅圖的文章譯寫…)